
将“大意失荆州”的责任全推给关羽是不公平的,也不符合历史事实。事实上,关羽早已采取了非常谨慎的防范措施,尤其是在防备东吴方面,他绝不可能预见到自己一直信任的南郡太守糜芳——刘备的舅子,会背叛他投敌。
糜竺和糜芳是刘备起家的重要支持者。兄弟二人不仅捐出了家财万贯,还放弃了曹操封的高官职位,毅然选择跟随刘备,几乎从零开始,即便刘备一无所有时,他们也没有离开。当刘备成为汉中王时,糜竺和糜芳的地位水涨船高,糜竺甚至坐在诸葛亮之上,而糜芳则成了重要的地方官。可以说,他们对刘备的忠诚,丝毫不逊色于关羽、张飞或赵云。
因此,刘备非常信任糜芳,才将他留在荆州,既为关羽提供后勤保障,又暗中考虑到防范可能的意外。刘备一向喜欢集中管理征战中的士兵家属,这次进入四川时也是如此:“先主径至关中,质诸将并士卒妻子,引兵与(黄)忠、(卓)膺等进到涪,据其城。”
展开剩余67%刘备把舅子糜芳负责后勤,让养子刘封负责兵力支援,看似是周全的安排。然而,这种安排却为将领之间的不和埋下了隐患。在关羽围攻樊城、襄阳时,他曾多次催促刘封和孟达增援,但两人却因自己的地盘才刚刚稳定而未能履行命令,反而对关羽的命令不予理睬。而糜芳作为南郡太守,却因为对关羽的轻视,未能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援,这导致了关羽陷入了粮草不足、援兵不至的困境,最终被东吴的吕蒙乘虚而入。
仔细研究三国史料,我们会发现,荆州之失的首要责任其实应该归咎于刘备。诸葛亮当时虽是刘备的重要谋士,但他并没有决定谁应留守荆州的权力。根据史料,诸葛亮的官职比刘备的亲信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人都要低得多。再者,三国沿用的是汉朝的官爵制度,当时诸葛亮是无爵位的,实际上连“假节钺前军”的关羽都比他更有权威。因此,关羽未能守住荆州,与诸葛亮并无太大关系。
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原因,是他缺乏合适的助手来支援他。尤其是当关羽败走麦城时,他并未得到应有的支援,尤其是马超未能派兵接应,这给了东吴机会。
为了弥补这一历史遗憾,后人创作了《反三国演义》,在这部作品中,徐庶和赵云被安排作为关羽的军师和副手,协助他守卫荆州。这一设定并非无稽之谈,事实上,在历史上,徐庶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。根据史料,徐庶曾警告关羽,东吴可能会乘虚而入,他建议关羽不要急于远征,而应该先加强荆州的防守:“螳螂捕蝉,不知黄雀在后,吴方入郢,而越即入吴。”徐庶的这一战略非常精确,也为后来的历史所印证。
在《反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遵从了徐庶的建议,并让赵云率兵驻守巴陵,成功预防了东吴的偷袭。赵云甚至在江边设伏,成功捕获了东吴的间谍,逼得吕蒙带领的东吴军队狼狈逃窜,这也弥补了历史上关羽未能有效防守的遗憾。
《反三国演义》虽然带有一些创意色彩,但其中的许多情节和战略与真实历史相符,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。如果刘备当年在荆州防守上更加依赖像徐庶和赵云这样的人才,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很大不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